- 咋样炒股能加杠杆 栾雪 7月10日走势分析
- 欧美:EURUSD 欧元昨日亚市开盘后承压下行,尾盘时段略有缓和,日线报收上下影线小阴线,从收盘来看,下方临近前密集支撑,在没有失守前谨慎追空,结合4H来看,布...
作 者丨唐唯珂 实习生黄源轩
编 辑丨骆一帆
图 源丨图虫
会员制商超玩家们的"龙争虎斗"持续。
老牌巨头 Costco 进入国内市场以来的发展,尽管高开,但挑战持续显现。早在 2019 年,第一家 Costco 中国门店便在上海落地。在 Costco 开业的第一天,就因门店消费者过载而导致附近交通瘫痪。截至目前,Costco 已经在内地完成 7 家门店的布局,分布在上海、苏州、宁波、杭州、深圳和南京 6 个城市。
五年时间里,Costco 的中国化探索并不顺利。作为会员超市重要考量指标之一的续卡率,Costco 在中国市场的指标不容乐观。Costco 亚洲区总裁张嗣汉曾公开表示,"目前开市客(Costco)全球续卡率是 90%,中国是 60%。"
此外,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Costco 的经营也不如预期。Costco 在 9 月 26 日最新公布的财年财报显示,2024 财年第四季度营收为 796.97 亿美元,同比仅增 0.96%,全年营收为 2544.53 亿美元,同比增长 5%。尽管总营收略有增长,但季度数据的表现未达市场预期,增长放缓的趋势明显。
面对营收压力,早在今年上半年,Costco 就采取了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是,在美国全面推行会员扫描仪,购物者在结账时,需在工作人员核对卡片照片与本人相符后刷卡结账;
二是,上调美国和加拿大的会员费,涨幅分别为 8% 和 8.3%,这是自 2017 年以来的首次会员费调整。这次调整距离首席财务官明确表示近期不会涨价仅过去半年。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公司对收入增长的迫切需求。
其中一直在国际市场上与 Costco 上演"龙争虎斗"的老牌玩家山姆会员店,在中国市场早早占据了先机,早在 1996 年,山姆就在深圳开业中国市场第一家店面。
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目前山姆会员店已覆盖国内 27 个城市,门店数量达 51 家,分别坐落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福州、大连、杭州、苏州、武汉、常州、珠海、天津、厦门、南京、长沙、南昌、成都、沈阳、南通、宁波、昆山、重庆、惠州、南宁、无锡、东莞和绍兴等城市。根据开店节奏,山姆预计每年将新开 6 — 7 家店。据相关统计,目前山姆在建及筹开的门店数量已经达 22 家,最晚的将于 2027 年开业。在本土零售企业正经历调整期的当下,山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增长曲线,已经成为沃尔玛的重要增长引擎。
而据 11 月 19 日沃尔玛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目前山姆的中国市场表现十分亮眼,是全球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总营收 1696 亿美元 ( 约合人民币 1.23 万亿元 ) ,同比增长 6.6%。其中中国市场前三季度净销售额总计为 152 亿美元 ( 约合人民币 1100 亿元 ) 。第三财季净销售额达到 49 亿美元 ( 约合人民币 355 亿元 ) ,同比增长 17.0%。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山姆会员店和电商业务。
会员制商超竞争激烈
近年来,会员制超市在中国像雨后春笋般涌出,Costco 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除了山姆和 Costco 之外,国内诸多商超品牌也在争先发力。盒马在仓储式会员制超市业务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截至 2023 年 10 月底,盒马 X 会员店在国内的数量已达 10 家,会员规模超过 300 万。永辉超市、fudi 和麦德龙也在加速布局仓储式会员制超市业务。
2021 年更是"仓储式会员店"的爆发之年,永辉在福州开出首家仓储店,随后接连在成都、重庆、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继续布局;同时期,北京华联全国首家仓储式会员店在兰州正式开业,开始试水仓储会员店。2022 年,作为曾经中国"连锁超市之王"的大润发,其在扬州开设的全国首家" M 会员商店"在当年 4 月正式开业。
今天,仓储式会员店的竞争已十分激烈。包括 Costco 在内的会员制商超都希望精进自身的商业模式,以获得预期的市场优势以及盈利空间。"对零售商来说能笑到最后必然是长期的内功积累和对市场不断的适应。"资深零售业人士对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道。
Costco 的中国市场探索显然未达到预期。就续卡率来说,Costco 在中国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营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造成营收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供应链的建设进程缓慢。目前 Costco 的 7 家门店售卖的商品,高度依赖进口,仅有鲜食、生鲜等品类采用了本土供应链,其核心售卖的大规格包装品类,个护、食品、服饰等都来自全球供应链。目前 Costco 大部分门店聚集在长江下游地区,外界普遍猜测或许也是为了减轻物流压力。
而全球化的供应链也并没有在产品力层面给 Costco 带来优势。
在具体细分品类上,肉类产品作为 Costco 最核心的品类,其市场已被山姆会员店占据领先地位,生鲜和小包装商品则被盒马和叮咚买菜等本土电商平台垄断,其他品类中,Costco 自有品牌 Kirkland 的存在感,仍需接受市场的考验。
对于消费者而言,Costco 的选品虽更为国际化,但在差异化上并不突出。此外,商品供应的不稳定也引起消费者不满。在一些非稀缺商品上,像鸡蛋这样的日常必需品在 Costco 也经常缺货。
另外,线上配送的短板也是 Costco 留不住消费者的重要原因,不少消费者认为 Costco 的配送服务过于鸡肋,仅支持 8 公里以内的配送需求,且需要 20 元的配送费,满 299 元起送,对比目前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上的友商们,不能形成优势。
缺乏本土化的供应链导致了 Costco 店内的商品并不具备价格优势,而商品力的不足又进一步降低了消费者购买的欲望,因而留不住消费者。
此外,Costco 的自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同样举步维艰,自主品牌 Kirkland 在中国的知名度较低,消费者对其兴趣不大,导致其在 Costco 中国门店的占比仅为 10%,未能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与 Costco 相比,山姆会员店的本地化布局更加成熟,近 50 家门店让山姆在采购上能形成大的规模效应,获取更低成本。自有品牌也已占到其总商品的 30%。而 Costco 则在中国市场缺乏类似的本土供应链优势,让其在自有品牌的开发和市场推广上处于劣势。
此前即有行业人士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在目前的中国市场中,受制于本土化进程,Costco 仍然无法展现出其在全球市场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11月11日,软通动力公告,持股9.7%的公司股东CEL Bravo由于自身资金安排的原因,拟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在公告发布之日起15个交易日之后的3个月内减持持有的公司股份,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952.9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1%)。
截止本公告日,股东张家界市经济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累计质押股份5632.0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49.99%,股东张家界市武陵源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已累计质押股份3023.72万股,占其持股总数的99.99%。本次质押后张家界十大股东的累计质押股份占持股比例(占持股比例的计算以公司最新一期财务报表公布的十大股东的持股总数为基准)见下图:
短期扩张不是出路
门店规模化扩张和会员数持续增长可能是改变 Costco 当前经营困境的重要路径之一。
Costco 早在 2021 年曾公布一份全国城市布局图,拓店计划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苏州、武汉、重庆、成都、西安、青岛 12 个城市。尽管 Costco 官方明确表示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但相比山姆在中国的拓店速度,还是显得较为缓慢。
Costco 亚洲区总裁张嗣汉曾在去年 3 月召开的 Costco 上海浦东店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我们是个保守的品牌,一般在一个城市,先开一家看看情况,再考虑拓店",同时 Costco 计划 2025 年将中国总部落地闵行 Costco 新大楼。进一步讲,Costco 总部在上海,因此开店会先以华东为主,挑选的标准是一线与新一线城市,收入、消费力、国际化程度是首要考虑的要素。
就目前来说,开设一家 Costco 的门店并不简单。Costco 的门店建设方式是先拿地再开发建设的重资产运营模式,需要"远郊区"的位置,综合考量交通、消费能力等因素,要承担更大的成本,从确定要在某个城市开店到门店正式营业,一般要经过两年半到三年的筹备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Costco 的扩张。
同时,由于国内中产消费群体的有限,大多数消费者在 Costco 与山姆之间更倾向于二选一,那么相比具有先发优势的山姆,Costco 很难抢占消费市场。这又进一步限制了扩张的规划。
值得一提的是,Costco 门店位置偏远,距离主要消费人群较远,会员前往购物的时间和交通成本较高。再加上线上化体验不好以及非现制商品常常缺货,这些都在加剧会员的不满情绪,影响购物体验。会员数无法得到持续的提升也让 Costco 很难进一步地开设门店。
倘若 Costco 盲目扩张,必然会面临商品供应链不足,会员数停滞的问题。
从当前的会员店来看,大部分企业是对现有门店进行改造以适应会员店的运营模式,对新商业地产的需求还未真正爆发。探索新的商业模式需要大量的时间。会员店的快速开设面临挑战。
与此同时,模式的本土化道路能否走顺也需要市场检验。
零售专家、上海尚益咨询创始人胡春才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山姆和 Costco 这类会员制商超中提供的进口商品占有其总量的相当一部分比重,这赋予了它们独特的竞争力。而盒马由于背靠天猫,在进口商品的供给能力方面也并不弱,甚至强于上述两家来自美国的企业。
目前来看,未来中国市场会员制商超之争仍将继续,短兵相接在所难免。
本期编辑 金珊 实习生 钟婧股票配资哪个产品好